项目简介:
豚鹿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国内因其分布区极窄,种群数量极少,在《中国红色物种名录》中被定为极危。国外分布于印度、缅甸、泰国等国家,国内仅分布于云南西南部。2009年云南省绿色环境基金会的资助云南永德大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豚鹿种群数量、分布及栖息地调查项目。保护区依照项目实施方案,逐一开展社区走访调查、野外调查等相关的活动,并取得相应的调查结果。
一、保护区基本情况
云南永德大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我国西南横断山系的怒山山脉南延部,位于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境内,保护区总面积17541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以保护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为代表的南亚热带山地垂直带自然生态系统及黑冠长臂猿、鹿科动物等珍稀特有野生动植物及我国纬度最南的苍山冷杉林。保护区已记载有高等植物2148种、哺乳动物117种、鸟类201种、两栖爬行类动物102种。保护区地处低纬度,主峰大雪山是我国大陆北纬24°以南最高的山体,海拔3504.2m。保护区最低点(南景河)海拔960m,相对高差2544.2m。因而气候垂直变化显著,海拔由低到高依次出现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气候类型。保护区内以南亚热带气候为主,年平均气温17-20℃,年均降水量1000-1300mm。
保护区周边涉及永德县大雪山、乌木龙、亚练及永康4乡(镇)的18个村民委员会173个自然村,周边社区居住着彝、拉祜、布朗、傈傈等16种少数民族。共有人口38612人,近7000余户。保护区周边社区生产方式粗放,经济文化落后,特别是农业机械化程度、新技术、新工艺、新品种引进和应用率比较低;农业科学技术普及和推广滞后,是经济欠发达的贫困山区。
二、项目背景
豚鹿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国内因其分布区极窄,种群数量极少,在《中国红色物种名录》中被定为极危。国外分布于印度、缅甸、泰国等国家,国内仅分布于云南西南部,1965年在云南耿马发现,20世纪70年代曾一度显示在中国可能已野外灭绝,直到2002年永德大雪山自然保护区综合考祭时,曾访问到仍有小种群存在。因此,永德大雪山自然保护区可能是目前豚鹿在中国的唯一分布地区。
为弄清我国豚鹿的种群数量和分布状况,通过项目实施,初步掌握永德大雪山豚鹿的种群数量和分布过去与现在状况;所面临的威胁,已经采取保护措施,以全面认识我国豚鹿种群现状及其栖息地特点,为制定有效保护方案与行动计划、实施珍稀濒危动物种群动态与栖息地监测提供科学依据。通过项目实施提高保护区工作人员进行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分布及栖息地调查与监测能力,提高保护区的整体管理水平,同时也可增强保护区周边社区群众的自然保护的意识并制定有效保护方案与行动计划 。
三、项目意义
通过云南永德大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8年度和2009年度豚鹿调查工作,对全面认识我国豚鹿种群现状及其栖息地特点、制定有效保护方案与行动计划、实施珍稀濒危动物种群动态与栖息地监测及拯救珍稀濒危物种具有重要意义;对提升保护区调查与监测能力、提高保护区的整体管理水平、增强保护区周边社区群众的自然保护意识均具有重要意义。
四、调查项目开展具体内容
1. 成立豚鹿调查项目领导小组
组 长:杨泽良(副局长)
副组长:李小平(科研所长)
成 员:字国良(办公室主任)
施刘军(资源林政股长)
穆应中(保护区派出所所长)
唐文军(大雪山保护管理站站长)
赵学盛(亚练保护管理站站长)
字国荣(乌木龙保护管理站站长)
李永亮(科研所工程师)
王学芹(项目会计)
2. 操作规程及技术业务培训
邀请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蒋学龙研究员、孙国政博士及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戚剑飞先生到保护区进行豚鹿相关知识、访问调查、野外调查及相关工作业务培训和指导。
3. 社区访问调查
对保护区周边及外围的村民中近60岁及以上的男性老年人(特别是有经验的猎人)作为重点访问调查对象进行访问,了解豚鹿过去的分布点和现在可能的分布点(范围)及数量,并请受访者带领至豚鹿曾出现的地点,记录相应经纬度与海拔、栖息地特征,特别注意对照地形图,并在地形图上标出。
调查工作从2008年初开始至7月结束,调查了解大雪山乡行政辖区内豚鹿过去的分布点和现在可能的分布点(范围)及数量,并请受访者带领至豚鹿曾出现的地点,记录相应经纬度与海拔、栖息地特征,特别注意对照地形图,并在地形图上标出。
4. 豚鹿野外调查路线
豚鹿野外调查路共9条,分别是罗汉松树丫口至波罗山线4.5km;石佛山至大快口梁子线3.5km;火烧岩头、司专箐、炸房至大岔河线6km;万丈岩线5.5km;大药山、大雪山主峰至薄刀山线6.5km;孟透山线3km;四十八道河、中胶场、双河至天崖河线6km;南丁河线2km;猛回河线2km。
5. 野外调查的方法
调查工作以豚鹿为主包括它的取食、休息等活动痕迹和栖息地特征及路线沿途见到的大型哺乳动物实体及其粪便、足迹、卧迹、尿迹、食迹、洞穴、挂爪、窝等活动痕迹以及鸣叫声、名称均作调查统计。在具体野外调查工作中由于豚鹿和水鹿均为该地区唯一的大型鹿科动物且两者的生活习性较相近,目前我们还不能从它们的粪便、足迹等生活痕迹中科学的把它们区别开来,为此我们在文字描述和表格记录均以“大型鹿科动物”来出现。
组织调查队伍按样线规划图纸找到样线起点位置,沿(山脊、沟谷、路径)样线布设方向展开不低于50m的样带开展调查,记录及工作内容围绕《云南永德大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鹿科动物动物路线调查记录表》设置要求进行。
6. 野外调查结果
通过两年不同时段的豚鹿调查工作,经历了访问调查和野外调查两项重要的工作内容,走访调查了保护区周边80%的村寨,共走访430位近60岁及以上保护区周边社区的老年人,他们中曾猎捕过或看到过小黄马鹿且能较清楚记得小黄马鹿体貌特征的有117位受访者共打到或看到过小黄马鹿651头次以上;占总受访者的27%。这651头次以上的小黄马鹿到户以前(1980年)打到或看到过561头次以上, 占总数的86.2%;到户以后(1980年)至10前打到或看到过小黄马鹿近80头次, 占总数的12.3%; 近10年内看到过小黄马鹿近10头次, 占总数的1.5%。
通过走访调查, 117位近60岁以上老人的访问调查数据就可足以确定大雪山保护区及周边与外围地区从过去到现在一直存在着两种体貌特征截然不同的马鹿(大型鹿科动物)即大青马鹿(水鹿)和小黄马鹿(豚鹿),由于毁灭性的猎杀和栖息地的消失导致它们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特别是小黄马鹿-豚鹿,其种群数量一直处于频临灭绝的边缘。
其次是野外调查工作,在3个多月的野外调查中共完成了10条样线样带46.95km。在保护区内样线调查中7条线路总长39.25 km,根据样带的跟踪调查实际推断保护区内7条样线样带至少有14群以上、49头以上大型鹿科动物在此栖息;调查中共采集到粪便样品27份,并酒精保存等待送检;共发现大型鹿科动物粪便、足印、食痕、擦痕、毛发、足迹链及其它活动痕迹超过738处,其中粪便167处、取食痕迹126处、擦痕36处、足迹链>394条、其他痕迹>15处。
通过护区内7条样线的情况分析保护区内大型鹿科动物种群密度0.35669群/km2,有大型鹿科动物种群数63群; 大型鹿科动物在保护区内种群数量密度1.2508头/km2,有大型鹿科动物数量219头;保护区内大型鹿科动物种群内数量密度3.5头/群。
在保护区外样线调查中3条线路总长7.7km,根据样带的跟踪调查实际推断保护区外3条样线样带至少有1群以上、1头以上大型鹿科动物在此栖息;调查中共采集到粪便样品1份,并酒精保存等待送检;共发现大型鹿科动物活动痕迹粪便2处。
五、项目成效
1. 通过项目实施,提高保护区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
2. 掌握了保护区鹿科动物的种群数量,并绘制鹿科动物分布图;
3. 通过调查,掌握了鹿科动物的栖息地现状和致危的主要因子;
4. 通过调查活动扩大宣传,增强当地居民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5. 提交《永德大雪山豚鹿种群数量、分布及栖息地调查报告》;
六、存在问题分析
1. 保护区管理体制不顺,法律法规不健全,执法力度不够,对违法犯罪得不到应有打击,给保护区管理工作难度加大。
2. 保护区管理人员及经费不足,缺乏科研技术人才,现有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有待提高,岗位能力与实际职业能力差异显著。占保护区工作人员60%的护林员年轻化、知识化,但野外管护经验不足。
3. 保护区周边社区生产方式粗放,经济齐化落后,引进项目带动周边社区发展、社区共管还是一种发展理念,解决不了现实的眉燃之急,所以干部群众支持和参与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事业意识不高,存在偷猎和放牧现象。
4. 面对“持枪偷猎者”,对巡护人员安全威胁很大。
5. 受野生动物市场高额利润的诱惑,偷猎事件仍时有发生。
6. 保护意识有待提高,经营和消费野生动物产品在保护区周边社区甚至县城的宾馆饭店、餐厅经常发生,对野生动物产品私下经营屡禁不止,且成为招揽生意的一块招牌。
七、下步工作计划
1. 加强日常野外巡护工作,遏制偷捕盗猎等违法犯罪行为的频繁发生,使分布于保护区的鹿科动物及其它动物种群的栖息现状得到有效管理。
2. 加大工作人员培训学习力度、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搞好鹿科动物调查监测及管护工作,将动物调查监测工作纳入单位议事日程。
3. 多渠道筹措经费,扩大周边社区调查范围,搜索豚鹿活动痕迹有无存在,继续搞好保护区豚鹿调查监测工作,进行长期的样线调查以跟踪其种群动态。搞清种群数量与分布,调查栖息地特征、其栖息地状况等,为保护好豚鹿这一国家频危灭绝物种打下坚实的基础,对揭示其生存状况和制定保护策略都具有非常积极地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