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迪庆的白马雪山深处,生活着一群被称为“雪域精灵”的滇金丝猴。它们的栖息地,不仅是生物多样性的宝库,更是一座精神丰碑——这里镌刻着几代护林人用脚步丈量出的“白马精神”:一种以苦为舟、以山为家的坚守,一种跨越时空的信仰与热爱。从1983年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至今,余建华、肖林、钟泰等老一辈护林人用半生光阴守护这片土地,而他们的故事,正通过家风与教育的纽带,悄然传递给新一代的“守山人”。
▲新一代守山人
始于一群普通人的非凡选择!
曾经的猎人余建华,在1995年响应禁猎号召后,转身成为滇金丝猴的守护者。他带领护猴队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雪山,追踪猴群踪迹,穿坏无数双鞋,甚至忍饥挨饿躲避暴雪。中国第一批专业护林员肖林,为拍摄一张滇金丝猴全家福,在雪山蹲守十年,最终在1993年以命悬一线的冒险姿态,捕捉到人类首次记录的猴群家庭影像。钟泰则与肖林并肩作战,在野外考察中直面孤独与危险,用藏族人的虔诚信仰诠释对自然的敬畏。
这些“老革命”的奋斗史,是“白马精神”的具象化:不畏艰苦的毅力、对生命的敬畏、以及超越个人利益的使命感。他们的工作不仅是保护濒危物种,更是在守护一种文明—藏文化中“人与自然共生”的哲学。正如肖林在《守山》中所言:“山林中的生灵与人类是血脉相连的轮回。”
▲山林与守山人
如何让“白马精神”生生不息?答案藏在他们的家庭故事中!
把儿子“骗”回家:一切只为“白马精神”薪火相传
余建华的儿子余忠华,曾是外出打工的青年,却在父亲的坚持下返乡加入护猴队。余建华用“骗”他回家的方式,将责任与情感深植于儿子心中:“滇金丝猴是无价之宝,要留给后代。” 这种家庭责任的传递,让余忠华从最初的抗拒到最终爱上这份身上职业,16年的巡护生涯中,他学会了用红外相机记录猴群,用科技延续父亲的使命。
▲余建华和余忠华父子
“白马精神”寓于藏文化的家庭启蒙教育
肖林的母亲曾放生家中老驴,只因“它为我们家干了一辈子的活,不能再让人吃它的肉”。这种对生命的尊重,成为肖林守护滇金丝猴的精神底色。藏文化中的天葬信仰、弦子舞的欢腾,也在家庭熏陶中化作他对自然的深情。
新一代保护区工作者,正以双重身份延续“白马精神”:既是传统的继承者,也是科技的开拓者。
从个体到社会:保护意识的扩散
余忠华这一代的护林员,已配备红外相机、无人机等技术实现猴群动态监测。技术的介入并未削弱精神内核,反而让守护更高效——正如肖林当年用胶卷定格猴群,如今的新工具是时代赋予的“新绳索”。
余建华父子的事迹通过社交媒体传播,网友称余忠华为“猴王”,而他笑答:“真正的猴王是我父亲。” 这种代际互动,让保护事业从家族责任升华为社会共识。
教育融合:让精神融入下一代血脉
白马雪山开展的家风家教主题活动,将“家庭美德”与生态保护结合,倡导居民“为和谐社区贡献力量”。这种教育模式,让儿童从小理解“守护”的意义,形成代际传递的良性循环。
▲巡护中
白马雪山的故事,是一部关于坚守与传承的史诗。老一辈护林人用脚步丈量的“苦”,正通过家风转化为新一代的“甘”。余建华、肖林们的选择,不仅保护了滇金丝猴,更留下了一座精神的灯塔——它照亮了人与自然共生的可能,也启示我们:真正的传承,始于家庭,成于社会,终于对生命的敬畏。
正如《守山》中所写:“当你心中有团火,上天就会回应你。” 这团火,是藏文化对雪山的信仰,是护林人对生灵的痴迷,更是每个家庭对善与责任的坚守。新一代“守山人”的任务,便是让这团火永不熄灭,照亮白马雪山更远的未来。
图文:白马雪山维西分局 陈绍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