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我们曾前往泰国清迈学习可持续生活理念,了解他们在可持续农业、传统文化和乡土智慧传承、激励新一代青年人发展的探索实践。5个月后,在满是桂香的9月,我们很高兴地迎来了7位泰国的老朋友——他们来自整全生活与学习网络协会、美达农业合作社、泰国志愿者网络协会、兰纳智慧学校等组织,与我们一起在云南展开了一场可持续生活探索之旅。
9月2日,我们和泰国伙伴在昆明相聚。在轻松愉快的座谈中,大家互相介绍了各自正在做的工作,很快就像家人一样熟悉起来。
泰国志愿者服务组织介绍
绿基会介绍
下午,我们一起去到昆明市五华区的瓦恭社区。在云南思力生态替代技术中心执行主任左智老师和李春良老师带领下,大家惊喜地发现,原来通过水稻品种实验和选育,根据当地水资源情况应对气候变化,可以使稻谷在异常气候下仍能保产甚至增长;通过种植节水的水稻品种和种植方式,进行水稻和柑橘套种,在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的同时,实现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协调发展!参观访问的过程中我们还了解了思力在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多年的实践历程。
实地走访有机农业实验田
座谈交流有机农业
第二天,我们跟随昆明市呈贡区梦南舍可持续发展服务中心的申顶芳老师,一起乘坐高铁前往西双版纳勐腊县的巩丙新村。这里曾经面临传统文化流失的挑战,但在社区共同努力下,哈尼族的传统房屋建筑有了具体的示范、寨门重新立起,秋千架上也再次回荡起欢声笑语,通过寨门和秋千架的恢复,也让村民重新看见人与自然的连接,重新恢复起正在遗失的传统文化。此外,在社会力量的支持下,村民通过恢复当地原生树种的种植,村寨边的一部分橡胶林正慢慢恢复成雨林生态原来的模样——传统和自然,都在这里重生着。
在巩丙新村合影
交流巩丙新村变迁史
随后我们走进了千年古茶乡——勐海县章朗村。布朗族乡亲们热情地为我们讲述他们与茶的故事,每一片茶叶都承载着文化和历史的醇香;古老的茶园诉说着人与自然、保护与发展的和谐,茶王和茶后目睹着生态价值为村寨人的富足添光增彩。在章朗博物馆,我们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了这片土地的温度和记忆。村内的古寺和古树,千百年来安静屹立在村中,记录着一代又一代布朗人的信仰与感恩、希冀与盼望。
了解章朗古茶园
最让人难忘的是曼佤村,这里也是布朗族聚居的村寨。如果说章朗的大树让人惊讶,而在曼佤一进村就随处可见的参天古树,堪称令人震撼了。村里的老人告诉我们,这些树之所以能被保护得这么好,是因为他们世代传承着“栓袈裟”敬树护树的传统。更让人感动的是,村里由返乡青年岩龙带头,大家一起出力建起了公益图书馆和雨林教室。每个周六,孩子们在村内长者的带领下,在这里阅读,学习布朗歌曲、舞蹈,充满生命的活力——这是一个真正“活着”的村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传统与现代美好交融,让人深切感受到了“可持续”。在独木成林的大榕树周边,我们栽下了不同种类的老品种芭蕉,栽下了对他们的美好祝愿!
在曼佤村的参天古树下合影
走进曼佤村公益书屋
与曼佤村民联欢
行程最后,我们回到昆明,围坐在一起分享这一路的收获。泰国伙伴说,走访的每个社区各有特色,他们在村民的眼里看到了幸福,也感受到了村民对于自己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感受到社区的内生动力和力量,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不论从祖先到现在的青年都尊重自然,愿意积极与外部交流和合作改善环境。对于文化传承,老一辈能够接受新一辈通过公益书屋、森林课堂等创新的方式为村庄发展贡献力量,新一辈也能传承老一辈的精神,进行文化传承、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整全生活和网络协会的工作人员提到通过相互交流学习,让在社区工作的伙伴不再孤单,能够做照亮和点燃彼此的火种;希望在亚洲能有更多跨国走访学习的机会,通过走访参访交流可以帮助我们改变工作方式,寻找更多如何开展社区工作的答案。
我们也发现,虽然语言不同,但大家对可持续生活的向往是相通的。不管是泰国还是云南,我们都希望土地更健康、文化能传承、社区有生机。接下来,我们也期待在生态种植、返乡青年、应对气候变化、文化传承创新、自然资源管理方面继续深入交流合作,一起为乡村寻找更多可能。
回忆行程中记忆深刻的事物
分享关于行程的感受
这是一次交流,更是一次彼此看见和互相温暖的旅程。我们相信,只要心在一起,路就会越走越宽。
行程伙伴的合影
最后,感谢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云南省、昆明市、版纳州、五华区、勐腊县、勐海县非管办给予的指导,感谢社区伙伴(香港)北京代表处给予的支持,感谢整全生活和网络协会(Holistic Living and Learning Network Association)给予的协作,感谢赖金辉老师提供的翻译,因大家的努力才让此次活动得以顺利筹划和实施!
图文:窦虹、魏志娇
微信号丨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
微博丨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