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选择:

信息披露

季度报告 ▏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第二季度报告

2025/8/22 20:09:00


机构建设

图片

(一)财务管理

2025年第二季度,绿基会收到善款2585500.93元,支出总额5420820.24元。

(二)制度管理

修订基金会内部管理制度,按照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结合基金会实际情况,重点对公开募捐合作、项目管理办法、合同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人员绩效考核制度进行修订。

(三)人员管理

根据绿基会本年度工作需求,本季度通过公开招募两名实习生,参与植被恢复和生态修复工作。

外事筹资

图片


(一)参与和组织活动

4月10日,绿基会作为云南省慈公益善联合会副会长单位,受邀参家首次会员活动,在“公益慈善行业高质量发展”微课程进行工作分享发言。

6月9日至11日,绿基会代表参加在普洱亚太森林基地举办的云南森林修复技术研讨会,并做报告《社会组织参与生态修复的优势与困境——绿基会的实践与思考》。

6月20日,与云南省公益慈善联合会共同举办第二期会员活动。为加强云南省公益慈善行业交流合作,提升会员凝聚力,云南省公益慈善联合会(以下简称“云慈联”)与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共同组织开展了 “云南玉溪森林生态修复植树活动”。省民政厅相关处室负责人、玉溪市及江川区林草局、玉溪市民政局、安化彝族乡政府领导,以及云慈联会员单位代表和个人会员等50余人共同参与,以 “实地探访+生态种植” 模式,积极探索公益力量与自然修复相融合的创新路径。活动现场,各会员在技术人员的带领下开展植树,并完成了50余株云南松和滇青冈的栽植。


图片图片

会员植树活动    图源/绿基会

(二)筹资

1、企业捐助:绿基会积极开拓资金筹集渠道,寻找新的资源助力环保事业。本季度分别与昆明航空、蚂蚁森林、万物安睡(上海)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合作商谈,在生态修复、滇金丝猴保护、巡护员帮扶等方面合作达成一致意见,落实款项23万,落实帮扶捐赠物资价值约30余万。

2、互联网筹资:2025年,绿基会在腾讯乐捐和淘宝网店、灵析筹款平台发起5个公益项目,截止6月底网筹平台筹款额42.7万,共有48万+人次为5个公益项目捐款。与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合作,开拓了灵析月捐项目,探索月捐项目网上筹款的经验,新增290余名月捐人。

(三)宣传

1、核心品牌的运营及优化:结合机构“6平米森林的起点”、“滇金丝猴3000+”品牌项目,提高公众捐款在全年筹款中的比例。在5.8公益日,外事筹资部抓住社会公益公益热点进行推流,分别优化申报了“六平方米森林的起点”和“守护国宝滇金丝猴”两个品牌项目,并增加了“眼影萌猴守护计划”自有项目。认领项目方面,申报上线了“共同守护濒危物种”及“护滇计划”项目,这些项目都在5.8公益周上线了云南专场的首焦。

2、线下宣传:翠湖宾馆公益宣传滇金丝猴保护;在爱心人士董先生的支持下,围绕滇金丝猴和巡护员的故事,与墨江白鹇鸟音乐工作室开展《我的雪山小伙伴》滇金丝猴公益主题曲创作;共发布127篇推文,阅读量总计48万人次,涨粉600余人。

3、互联网宣传:为宣传公益项目成果,扩大绿基会的社会影响力,绿基会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发布公益项目活动讯息,抓住环保节日,与上海扶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直直公益、蚂蚁森林等多家机构合作开展联合传播。2025年2季度发起多次线上活动,主要有:#飞阅蚂蚁森林#、#指尖地球行动#、#猴猴喝的水#、#地球一小时#、 #国际珍稀动物保护日#、#世界地球日# 、#全国低碳日#。

项目进展

图片

(一)应对气候变化

绿基会积极开拓与企业、政府合作的生态造林修复项目,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突破,打破了绿基会较单一的资助模式,也凝聚了更多不同领域的企业、公众关注公益造林事业。

1、新启动11个蚂蚁森林生态修复项目外业调查和作业设计

本季度完成11个蚂蚁森林生态修复和濒危物种栖息地修复项目前期造林踏勘和作业设计工作。委托相关技术单位开展文山州马关县,昆明市东川区,曲靖市马龙区,红河州元阳县,玉溪市红塔区、新平县、江川区,大理州云龙县,怒江州兰坪县,迪庆州香格里拉市,保山市腾冲市的11个蚂蚁森林项目外业调查、项目作业设计通过专家会评审。

图片图片

专家评审会现场    图源/绿基会



2、启动沪滇合作生态公益林项目

6月,在民盟上海市委、云南省委及香格里拉市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下,绿基会与蚂蚁森林组织香格里拉“沪滇合作生态公益林”项目启动仪式,现场种下100余株云杉。该项目将沪滇两地民盟的合作共识转化为守护绿水青山的具体行动,种植云杉和冷杉1200亩,为长江上游的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起到积极作用,成为跨区域生态治理的示范样本。



沪滇合作植树现场及树牌    图源/绿基会



3、启动2025玉溪市森林生态修复公益项目

作为2024年玉溪市森林生态修复公益项目的延续,2025年绿基会继续在保护国际基金会和万事达卡的支持下启动第二期项目,本季度委托技术单位开展项目作业设计调查撰写工作并顺利通过专家会评审。


4、启动2025年大理云龙滇金丝猴栖息地植被恢复项目、云信云慈-绿基-濒危物种保护系列慈善信托—“6㎡森林的起点”大理云龙滇金丝猴栖息地植被修复项目。

“云信云慈-绿基-云南珍稀濒危物种保护慈善信托”是云南省首个生态保护慈善信托,标志着我省首个专注于生态保护的慈善信托正式启航。该慈善信托资金支持滇金丝猴保护、助力乡村振兴等多种形式,吸引更多的公众参与到生态保护的行动中,以实际行动助力生态环境保护。


启动会现场    图源/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5、完成造林项目地现地踏勘

随着雨季的到来,云南正式进入造林季节,绿基会集中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造林地开展现地踏勘和技术指导,提前对苗木进行检查,及时协调处理存在的问题,保障项目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



元阳县蚂蚁森林项目旱冬瓜苗    图源/绿基会

图片

元阳县蚂蚁森林项目植树现场    图源/绿基会



6、往期造林项目管护

(1)监督开展补植补造工作。为抢抓有利时节,绿基会要求各实施单位及时开展林地补植补造工作,各实施单位按照要求,及时开展有害物种清除、自检自查和补植补造工作。


图片

新生桥林场约谈施工方开展补植补造    图源/绿基会

图片

玉溪生态修复公益项目开展补植补造工作    图源/绿基会


(2)对往年项目地进行成效检查。6月,绿基会分别邀请并组织玉溪市林业和草原局、江川区林业和草原局、安化乡人民政府等单位对玉溪生态修复项目(一期)进行成活率检查,整体成活率达到94%,取得较好成效。

图片图片

兰坪种植满三年的云杉    图源/绿基会

图片

玉溪项目地重新换发新绿    图源/绿基会


二)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区可持续发展

1.蚂蚁森林各保护地持续推进

(1)芒杏河保护地

团队建设:开展4次协会团队工作;3次团队外出赋能学习培训;1次工作讨论会;链接2个对外合作。



图片图片

团队日常    图源/芒杏河保护地


红外相机回收:红外相机回收30台,有效数据27台。监测到的动物有:白腹锦鸡、赤鹿、豹猫、中华鬣羚、椰子狸。

巡护监测:轩岗监测队共监测10天,记录中缅灰叶猴习性23条,发现新生小金猴2只;河心场队巡护共监测10天,记录野生动物记录9条。



图片图片

红外相机拍摄到的白腹锦鸡和出生的小金猴    图源/芒杏河保护地

协会反思与发展:在不断的考察交流学习与日常接待反思中,总结出三条协会发展的方向:第一是生态保护与传统文化协同发展,不断完善优化当前导览,为构建自然体验线路和导览手册编辑奠定基础。第二是进一步优化保护协会的管理。调整和补充理事会的构架、人员补充、运营机制改善与强化,提高协会管理能力,第三是经济赋能。通过试点,摸索出保护+开发(生态旅游)+收益循环的运行模式,以激励社区居民参与保护的积极性。

图片图片

学习交流    图源/芒杏河保护地


红外相机回收:红外相机回收30台,有效数据27台。监测到的动物有:白腹锦鸡、赤鹿、豹猫、中华鬣羚、椰子狸。

巡护监测:轩岗监测队共监测10天,记录中缅灰叶猴习性23条,发现新生小金猴2只;河心场队巡护共监测10天,记录野生动物记录9条。



图片图片

监测队观察远处森林情况(左)监测队清除大雪压倒的枝木(右)    图源/杨明

协会团队交流学习:4月20日起,监测队分2组前往兰坪云岭拉沙山进行滇金丝猴跟猴记录交流学习,拉沙山在站工作人员给团队成员培训教学跟滇金丝猴的科学方法,但因地势和森林面积情况不太相符,只能将拉沙山科学监测中适用于老君山的实际操作加入日常监测巡护过程中。

图片

拉沙山杨二哥给监测队员讲解教学实地操作  图源/叶远圣

白芸豆提质增效以及豆杆替代项目:保护中心在确定种植户后,积极组织开展了豆种的采购工作,涵盖了来自云龙县农户的优质种子235公斤,以及上一年利苴村种植户所培育的优质豆种90公斤,共计采购优质豆种325公斤。同时与农资公司对接签订种植期间所需的底肥和农药采购合同,并完成物资调配与发放工作。根据参与户拉线需求,统一采购了防腐的拉线、挂线等拉线所需材料,全程跟进运输环节,确保物资完整运至保护中心,同时积极督促村民按时完成白芸豆种植工作及参与户拉线时所需的少量竹竿、地桩等材料。

图片图片

采购优质豆种、底肥农药    图源/老君山保护中心

可持续中药材种植:保护中心与农户紧密沟通,着重了解药材的出苗状况,此次药材出苗情况十分良好,为后续药材的生长打下了坚实基础。由于持续降雨,雨水量充沛,为中草药可持续种植药材提供了良好水分条件,参与户种植的中草药陆续发芽、生长、开花,出苗率达预期,长势良好。

图片图片

参与户村民种植的药材    图源/老君山保护中心

“大山里的自然课”社区自然教育:开展与玉龙县石头乡中心校合作的《我们的滇金丝猴朋友》自然教育系列课程进入第四部分“探秘滇金丝猴的栖息地”主题和最后阶段创作。保护中心团队带领两个班级体验往返6公里的“利业保小牧场徒步道”,从海拔2900m的针阔混交林出发爬升至海拔3300的高山草甸,感受滇金丝猴栖息地的植被变化,共同讨论滇金丝猴栖息地面临的干扰和破碎化问题。共同创作《生命的四季》立体绘本,为这段学习旅程画上了美好的句号。

图片

活动合影    图源/老君山保护中心


五一假期,保护地团队在利苴村社区开展了“植物美学”主题活动;端午节开展了植物染主题活动,同时结合白芸豆替代种植项目,与孩子们在自然中心实践4平米的白芸豆生态种植,孩子们先后体验了白芸豆的播种和“拉线”活动。


植物美学课程    图源/老君山保护中心


(3)塔城公益保护地

团队建设:6月22日-27日,保护地成员参加由绿基会组织的“理解社区和探索社区参与式工作坊”,回顾了参与式调查的工具、分组展开社区调查并进行了行动计划的制定。在工作坊期间,入住到丽江他留山村民家中,与当地居民及其他参加者进行了亲切而深入的交流。 


图片

工作坊合影    图源/塔城保护地


红外相机巡护监测:主要查看红外相机的运行情况、内存卡回收等,本季度检查红外相机运作共37天,共293公里,共回收42台红外相机。经初筛,红外相机拍摄到滇金丝猴、猕猴、毛冠鹿、豹猫、猕猴、林麝、白腹锦鸡、云南兔、小熊猫等野生动物;同时,在此次回收红外相机中,发现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马鸡,这是该物种首次在塔城片区被监测到。

日常巡护:检查保护地区域内植被生长情况、是否有乱砍滥伐、检查安装的捕猎工具以及森林防火等情况。本季度日常巡护75天,共501.5公里,巡护过程中发现并记录滇金丝猴等动物粪便、痕迹、鸣叫共101条(其中关于滇金丝猴31条)。



图片图片

观察滇猴便便评估滇猴身体情况    图源/塔城保护地

社区参与:4月9日,塔城保护地、塔城管理所在拖落顶组举行“爱鸟护鸟进社区、普法强基进社区、森林防火进社区”三进社区宣传活动及普法活动。向前来参加的社区居民讲解、派发《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以图文讲解方式,向居民们普及鸟类知识,进一步提高了社区居民维护国家安全意识,增强社区居民生态保护法律法规与保护鸟类的意识,营造了全社会爱国爱法、爱鸟护鸟的良好氛围。

图片

普法宣传活动    图源/塔城保护地


为深化响古箐社区自然教育研学路线,推动傈僳族传统造纸技艺活态传承,4月17日-19日,塔城保护地联合响古箐社区,邀请维西傈僳族传统造纸艺人开展为期3天的专业培训,3名社区村民参与学习并顺利掌握技艺全流程。塔城保护地后续将持续跟踪学员技艺应用情况,支持其在研学活动中常态化展示造纸技艺,并探索“非遗+文创”产品开发,推动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社区发展新动能。

图片图片

造纸学习    图源/塔城保护地


合作互动:为加强保护生态资源保护,维护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障森林生态安全,有效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4月23日塔城保护地联合塔城管理所,开展了为期3天的联合执法大巡护行动,对保护地范围内进行“拉网式”排查,重点检查是否存在盗伐滥伐林木、非法猎捕野生动物、非法采矿、违法占用林地、违规野外用火等违法行为,共计16人参与,巡护路程23公里,为守护自然保护区生态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为进一步加强社区共管共建工作,加强保护地与周边社区的沟通协作,塔城保护地结合白马雪山维西分局组织的社区服务技能培训活动展开社区交流会议。此次会议参会人员包括白马雪山维西分局、塔城管理所、野生动物救护站、塔城保护地、塔城村委会、社区村民代表、护林员等共计50余人

图片

联合执法大巡护    图源/塔城保护地

图片

社区共建共管交流会    图源/塔城保护地


宣传推广:本季度共编写简报3篇:第29期《“爱鸟护鸟进社区、普法强基进社区、森林防火进社区”三进社区宣传活动》;第30期《传承非遗技艺,赋能研学发展》;第31期《塔城保护地开展2025年联合执法大巡护》。

(4)南仁萨勇公益保护地

科学保护:保护地巡护员从组建至今累计巡护694人次,6603km。


图片

项目团队社区勘察与保护地的合影    图源/南仁撒勇保护地

5月,除少数阴坡外,积雪大多已经汇入流水,巡护路线得以再次囊括高海拔的山脊,滇金丝猴群则活跃于达根垭口下的山沟间,与巡护员多次相遇。巡护员回收保护地红外相机16台,期间发现并拆除猎套1处,并增设3台红外相机。 

图片

5月正在前往红外相机点位的巡护员    图源/南仁撒勇保护地



社区参与:4月,绿基会和山水团队来到萨勇和南仁,与社区商议社区公共服务基金的用途,初步确定萨勇村将公共服务基金用于植树,并考察了计划植树的地区;南仁村将公共服务基金用于社区宣传片拍摄。

项目团队参与了社区请活佛、斗牛、烧香念经、寺庙维修等文化活动和公共事业,与社区维护关系,进一步了解社区人员的想法。同时,项目团队调查了南仁村村集体、长老、大学生等不同群体对旅游、本村文化、社区发展的想法和社区治理结构,了解到南仁村村集体一直以来希望通过旅游实现村民留在本村的可持续发展愿景,项目团队还协助南仁村全面梳理了本村的自然、人文方面的生态旅游资源。

5月,项目团队进行了参与式的自然教育考察,邀请专家与社区一起商讨了社区开展面向公众的自然体验/生态旅游和针对本地儿童的自然教育的可能性。


图片

4月绿基会、山水、南仁村会议    图源/南仁撒勇保护地



政府沟通交流:4月,项目团队与南仁萨勇所在的茂顶行政村村主任见面了解了行政村对南仁社区发展的现状的认识和想法,包括南仁发展中药材种植基地、修缮道路、发展旅游等方面的计划。5月,项目团队参加了第三届国际农业生物多样性大会,在“人居农业生物多样性:加强多方利益攸关方伙伴关系,支持以社区为基础的粮食系统转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气候变化适应综合行动”主题边会上分享了南仁萨勇保护地的工作,与与会者共同探讨基于社区的OECMs和可持续生计议题。

(5)云龙(五宝山)公益保护地

巡护监测:天池保护区与廊道交界范围作为今年巡护工作重点,南北片区巡护员加强对交界区域的巡护工作。除了红外相机的日常维护,经过培训,巡护员有意识的对放牧等行为进行拍摄打卡,为放牧干扰分析提供基础信息。该季度共完成天池片区猴群搜寻15天有效天次,猴群巡护120天次,累计巡护里程约1243.94公里,回收巡护记120份,新布设了20台红外相机。参与猴群观测、网格化搜寻共计20余天。



图片

5月巡护轨迹    图源/五宝山保护地

社区发展:对护林员所在社区进行了走访,了解廊道社区村民对生态廊道的态度和宣传项目理念。同时,对廊道范围内的森林质量进行了初步摸底,为今年计划开展的廊道抚育进行选点调研。组织开展云龙滇金丝猴廊道公众活动,团队参与策划并全带领了此次自然体验行程,带领志愿者进行自然观察活动,为公众讲解廊森林生态价值,当地社区文化,以及保护相关知识,并体验植物拓染工艺。

图片图片

云龙滇金丝猴廊道公众活动    图源/五宝山保护地


组织发展、政策研讨:协助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申请IUCN生物多样性关键区(KBA),完成提交申报材料。同时,GEF中国野生动物保护管理与变革项目工作协调会在云南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召开,项目团队代表参加会议,并就五宝山廊道建设和项目工作提供建议。组织保护区和社区在昆明参与“提升在地农业生物多样性交流活动”,共同探讨和交流加强在地农业生物多样性在推动食农系统可持续转型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助力昆蒙框架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图片图片

提升在地农业生物多样性交流活动    图源/五宝山保护地



5月22日,正值国际生物多样性日,项目团队受邀参加第三届国际农业生物多样性大会,并在农民种子网络和UNEP-IEMP主题边会分享了蚂蚁森林保护地的工作,与大家共同探讨基于社区的OECMs和可持续生计,希望结合农业特色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形成多方合力。

宣传传播:在五宝山保护地配合“声东击西”播客录制,为听众介绍了云龙的历史文化,以及滇金丝猴保护和蚂蚁森林廊道建设的工作。

2.社区为基础多方参与的印支灰叶猴及栖息地保护项目

项目宣传:结合前期拍摄和收集的视频素材,剪辑完成一段6分钟项目视频,同时以印支灰叶猴带娃、吃饭、巡护为主题完成3段1分钟短视频。视频在绿基会微博上进行发布和传播。

印支灰叶猴及栖息地监测:大理大学东喜马拉雅研究院专家对2024年红外相机数据、巡护监测数据进行了整理分析。此外,6月巡护员开始进行第四轮的红外相机数据回收,并对红外相机进行维护和更换电池。



图片图片

左:进行红外相机维护  右:印支灰叶猴食源痕迹    图源/绿基会


树种管护与保护巡护:6名巡护员分为2组,继续根据大理大学喜马拉雅研究院专家设计的7条路线开展巡护工作,并记录巡护途中发现的猴群、其他野生动物、人为干扰点位、痕迹、数量信息,同时巡护员也参与红外相机布设回收、食源树种管护工作。绿基会和施甸县林草局通过两步路APP、微信群对巡护进行监督。巡护员每人巡护12天,巡护累计818.52公里,巡护过程中不仅遇见印支灰叶猴,还发现白鹇、赤麂、巨松鼠、果子狸、豹猫等野生动物痕迹。同时也记录到生活垃圾、放牧、挖药、牲畜尸体等潜在威胁因子。

3.乡村社区绿色领导力共学计划(第三期)

跨国交流工作坊:4月22日至29日,经前期踩点、沟通、协调逾半年的准备,10名PCD(社区伙伴)和YGF(绿基会)共同邀请的伙伴,一行15人共同到清迈开展“理解社区和探索自然”参与式工作坊。期间依次走访了ISAC(泰国北部有机农业网络)、DonJeang社区、MaeTha社区、兰纳智慧学校,并与TVS(泰国青年和志愿者网络)负责人进行了交流。5月26日,PCD和YGF参与此次工作坊的人员对此次活动进行了复盘总结。通过反馈、总结,参与者在“如何理解社区,以相互尊重的态度与社区相处,如何找到社区的根基、人的根基,如何看待和应对现代化的冲击,如何推动青年人参与社区工作”等方面均有所收获,也提出在后续工作坊中筹备时可以对三方的角色分工和总结复盘思路有更细化的安排。此外,本次工作坊还共识了8月下旬或9月上旬,组织HoLLA、TVS、兰纳智慧学校、美达社区等6名青年人代表到中国进行走访,后续将进一步确定具体目标、行程计划。



图片

拜访ISAC,听Chomchuan老师分享可持续农业探索实践    图源/绿基会

图片图片

左:MaeTha社区种子保护,右:社区传统文化    图源/绿基会


参与者互访共学:5月20日至24日,芒杏河自然生态保护协会及社区代表共6人到保山开展了互访学习。分别拜访了腾冲市老科协团队、保山市隆阳区金鸡乡务本社会工作服务站、保山市隆阳区芒宽乡百花岭。互访内容在绿基会及项目顾问陪伴下由芒杏河协会团队自行设计,涉及传统文化知识挖掘方法、传统文化知识记录和传承方法、家族文化挖掘方法、古桥文化挖掘及呈现方式、小微型公益机构运营模式、能力建设路径、儿童活动开展技巧、生态自然教育开展方法、社区可持续保护发展动力等内容。行程结束后,项目顾问邹恒芳、芒市林业和草原局周成伟与参与人员一起进行了复盘总结,对于未来芒杏河生态保护和传统文化协同工作、协会运营管理、社区持续参与保护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工作思路。

社区小基金:3月22日至24日,芒杏河小基金项目以挖掘社区人物、地名故事为基础,走访了轩岗乡水井社区、芒市镇河心场社区的6名老人,了解了社区铲草立寨的历史、村寨名人、故事传说、地名由来等内容,加上此前工作坊挖掘的古桥、指路碑文化故事,将这些历史文化故事整理融入芒杏河自然教育解说手册中,为后续面向社区及外部人士传播村庄故事、找回社区根基打好基础。同时,历史文化故事挖掘和整理的过程也是芒杏河自然生态保护协会了解社区、向社区学习,与社区文化、人员建立联系和连接的过程。后续也将通过故事传播的方式,帮助协会与村民建立更多、更深的连接。

1月至5月,丽江营山村他留山多次自主开展他留传统文化学习活动和聚会,其中在刚过去的春节活动中,村里多位老人和干部自发捐款,为后续他留传统文化传承学习活动提供资金支持。他留稻作群也进一步孵化出子组织-妇女刺绣小组、他留文化传习坊。通过到通达的考察交流活动,他留山稻作群也与华坪县通达乡的他留人建立了联系,使稻作群扩展了文化-地理认识、族群认同与交流的范畴。社区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逐渐提升,代表“他留”的文化展演团队,成为县乡村各级政府、企业组织的公共活动必邀对象,社区内部的响应者、支持者、行动者也逐渐增多,特别是重要场景的民族文化认同效应开始放大。后续将结合6月份参与式工作坊的筹备和实施,进一步提升他留社区自组织的组织、协调、配合等能力。



图片

工作坊互动与交流    图源/绿基会



参与式共学工作坊:筹备丽江参与式工作坊活动,目前基本共识了活动思路和大致日程,并确认有丽江他留山、倮倮山、芒市芒杏河、塔城保护地、五宝山保护地、织微、腾冲老科协7个社区/机构共30余人参与此次工作坊,工作坊计划在6月23日至28日在丽江永胜他留社区举办。

4.“爱健康·净水暖心行动”(六期)

在富国基金会的支持下,在沧源县开展第六期“爱健康·净水暖心行动”项目,本期项目为沧源县董镇7所学校安装42台净水器,约7364名师生受益2025。5月,绿基会及教体局在沧源县国门小学举行本期项目捐赠仪式,为全体学生发放书包1898个;实地检查了沧源县国门小学、沧源县民族中学净水器的使用情况:所有净水器均在正常使用中,有专人负责维护,每学期进行1次设备清洗。检查中发现,沧源县民族中学因该校用水不属于自来水系统,滤芯更换较为频繁,经过咨询建议,后续计划在水源点修建蓄水池过滤。





沧源县国门小学捐赠仪式合影    图源/绿基会


5.云南省商务厅对外援助项目

2025年,绿基会再次申请到云南省商务厅支持的云南省省级对外援助项目,计划在老挝北部南塔省南塔县南贡村和南泐村实施第五期“跨境保护生态示范村项目”。项目援助金额22.75万元,支持当地架设和使用节约节能设备——太阳能路灯、节柴灶等,同时兼顾对当地社区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和行动的影响,计划开展巡护技能培训和专题科普宣教等活动。2025年6月25日,绿基会联合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在景洪召开了项目启动会,启动会邀请受援方老挝南塔省农林厅领导和相关工作人员共同出席,会上,多方就本期项目的实施方案、预算以及工作进度安排达成一致,各方将按照各自职责按期推进。

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

图片



图片


1.召开第五届秘书处例行工作会议

第五届秘书处核心成员单位分别于2025年4月17日、4月27日和5月26日在线上召开了三次核心工作会议,着重就网络年度工作计划进行了讨论,明确了本年度网络工作将重点围绕自然教育展开,具体包括组织全境自然教育现状调研、自然教育活动开发、人员赋能、艺术家驻地、参与式工作坊等活动。

2.开展“2025童话乡·艺术驻地计划”社区选点走访

2025年暑期,网络计划联合第五届秘书处成员单位上海浦东新区禾邻社区艺术促进会(以下简称禾邻社)共同发起“2025童话乡·艺术驻地计划”,期间,将由艺术家和驻地的社区共创一个适用于儿童美育的空间,以为社区未来发展自然教育打造适宜的场所。同时,还将同期举办《滇金丝猴小不点儿》绘本捐赠及相应的自然教育工作坊。

2025年5月5日至9日,秘书处成员单位(绿基会、禾邻社、香格里拉高山植物园)特组成走访团队分别至云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维西塔城和香格里拉高山植物园进行了实地走访,最终选定于7月在维西塔城落地“2025童话乡·艺术驻地计划”。

3.组织全境保护地自然教育资源调研

结合网络2025年的重点工作方向——自然教育,秘书处联动成员单位丽江市老君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心(以下简称老君山保护中心)开展“滇金丝猴保护地自然教育资源调研及活动方案开发项目”,旨在通过调研全境保护地的自然教育资源及需求,针对性开发针对滇金丝猴栖息地内三种保护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社会公益型保护地和社区保护地)的自然教育活动方案,以构建滇金丝猴保护地自然教育资源库,赋能保护地开展可持续的自然教育活动,推动生态保护与公众教育深度融合。

2025年6月3日至6月12日,网络秘书处和老君山保护中心及专家一行5人分别至全境各公益保护地和相关保护区开展了自然教育资源及活动现状调研,以通过访谈、实地踏查等方式为撰写《滇金丝猴保护地自然教育调研报告》收集素材,一方面通过《调研报告》提出全境自然教育资源的整合建议,另一方面将为其中3个保护地设计本土化自然教育或研学活动方案。

结语

图片

在过去的一个季度中,绿基会围绕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社区可持续发展三大领域的使命与核心价值,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取得了多方面的显著成果。未来,我们将坚持创新驱动,不断探索,加强与相关机构、企业以及行业组织的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系列造林工作、植树活动、社区人才培育工作坊、跨境保护、巡护员支持等工作,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注重实施长期项目,保持工作的延续性,为更多当地居民带去实际的效益。


关注我们    分享让更多人看看



微信号丨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

新浪微博丨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


联系我们 · CONTACT US
联系电话:0871-65018953     传真:0871-65018953
机构地址: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西昌路中央丽城2期8幢1703
关注我们
Copyright © 2024 云南绿基会

滇公网安备 53011202000923号

关于我们 | 公益项目 | 筹募捐赠 | 联系我们
滇ICP备12002087号-3  技术支持:意酷网络
网络备案 滇ICP备12002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