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迎来了第33家成员单位——上海浦东新区禾邻社区艺术促进会(以下简称禾邻社);同年,由禾邻社策划的以滇金丝猴为对象的科普绘本《珍稀动物在中国:滇金丝猴小不点儿》正式发行,并赠予网络。
今年,禾邻社成为网络第五届秘书处核心成员单位,并在契合网络本年度以自然教育为重点方向的机遇下,携手网络共同推动了“童话乡•山野美育”驻地计划。
2025·共创美育新未来|童话乡·山野美育创想计划驻地创作项目将营造一个艺术家与教育者互为师友、携手成长的多元共创社群,为滇金丝猴的栖息地之一——维西县塔城镇乡村社区创作公共艺术作品,为城乡儿童提供优质的美育内容。
▲ 塔城镇 图 /禾邻社
当前,该计划已全面完成面向国内青年艺术家和乡村教师联合驻地的招募工作。在2025年7月15日第七个“金丝猴日”来临之际,网络秘书处特联合禾邻社启幕该活动,以共同期待4位国内青年艺术家和4位乡村美育行动者/乡村教师一起,与驻地社区联合创作,用驻地作品为当地儿童营造富有启发性的艺术体验!
◣ 驻地计划
一、驻地时间
2025年7月28日至8月24日。
二、驻地地点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塔城镇响古箐中社。
三、驻地艺术家
袁琳欣
2001年生于湖南郴州,现居天津。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山水画专业本硕连读。艺术实践植根传统水墨,专注山水体系,探索其当代转化。创作核心在于解构与重组水墨元素。她探索侘寂美学与水墨精神的交融,拓展至当代水墨实验。通过媒介实验,作品打破形式,在墨的流动、渗透与形消中,营造引导内观、追寻宁静的沉浸场域,构筑观者与深层自我对话的桥梁,于纷繁中触及静谧,展现立足东方、直面当代的探索。
傅瑶
1999年生于广西,新生代插画师。擅长在水彩媒介的透明性与流动性中构建细腻的视觉叙事,通过织物纤维的解构与重组探索材料语言的当代性表达。致力于跨媒介创作方法论研究,其艺术实践始终保持着对传统文化与民间工艺美术谱系的深度观照。个人创作聚焦于叙事性插图,善于捕捉文学框架中的情感内核,将隐喻与象征转化为充满故事感的视觉符号。
杨晶
专注银饰相关的传统工艺。在作品中,艺术家探索银线既代表人类情感与欲望的缠绕,也象征个体在自我疗愈过程中的脆弱与坚持。银线的缠绕、编织与包裹,如同一种包容内在创伤的行为,创作本身便是一种内省与修复的仪式。在本次驻地作品中将银线手工编织成“包”状或器皿状的首饰结构,构建出一个象征意义上的容器,用于盛载个体的情绪投射与心理隐喻。
张逸飞
1994年出生于河南郑州,现生活工作于西安。结束在四川美术学院的学习后,于2018年在意大利威尼斯美术学院继续学习装置艺术。着迷于纤维材料的柔软和可塑性,并以儿童玩具作为创作的工具,用玩具做“玩具”。 近年主要以纤维为装置创作的主要材料,在作品中可以看到她对于颜色和线性结构的把控,艺术家擅长用单一模块的重复来创造新的秩序。她对真实和虚拟、存在和幻想的探索,通过她作品的奇异形态和色彩的变幻呈现出来。
四、驻地教师
刘琼
负责云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科普宣教工作,认为开展自然保护宣传教育,引导公众参与生态保护,是自然保护区的重要职责,也是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关键举措,自参加工作接触到自然教育以来,已积极将自然教育理念融入到保护区科普宣教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科普宣教经验。
姚丹梅
任教于洛阳市东马沟小学,一位喜欢和学生一起读绘本、上禾邻美育课程的语文教师,初级儿童阅读指导师。2023年获区小学教师“百题讲”教学基本功比赛三奖,2022年获市少儿图书馆“优秀阅读推广人”,2021年获“第三届中华经典诵读写讲大赛”三等奖,2020年获区优质课小学语文二等奖,2019年获“诗画中华 出彩少年”首届互联网诗配画大赛二等奖、“优秀辅导教师”。
严珍妮
2018年8月至今,在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峡口小学任教。认为“教师与艺术家联合工作”的价值体现在:为孩子们打开一扇连接艺术、自然与无限想象的大门;这种跨界协作不仅突破了常规教育,更可能在知识传递、情感共鸣与创造力培养上形成了独特的协同作用。
杨淑涵
现支教于云南大理南涧县的一所乡村小学。所教授的科目有阅读、英语、综合实践,并创立了诗歌社团,带领学生读诗、写诗。她的课程设计围绕主要着“生活+美育,思辨+实践”的思路来展开,启发学生形成自己对美的朴素观念,提升思考力与表达欲。希望不断探索教育的更多可能性,和孩子们一起感知、思考与成长。
▲ 滇金丝猴国家公园 图 /狸猫 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
以上驻地艺术家和老师们将在为期四周的时间里,一方面通过与当地手艺人/工匠合作,联合创作木雕、编织等艺术装置,以结合木屋特质打造一个融合自然元素的互动空间;另一方面还将带领当地孩子们从这些扎根于当地文化而成为的艺术作品里接触艺术的不同形制、状貌,共同探索自然的“童话乡”。
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简介
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成立于2019年7月,作为云南省首个野生动物及栖息地保护网络,目标是推动滇金丝猴及其栖息地整体保护。网络由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云南白马雪山保护区管护局等13家单位共同发起,目前已有30余家成员单位。网络实行保护管理机构、公益组织、科研机构、社区、公众和企业等广泛参与的合作保护机制,聚焦滇金丝猴种群调查、栖息地监测网络建设、巡护管理和保护能力提升、栖息地廊道修复、滇金丝猴社区公益保护地建设、滇金丝猴自然教育、公众参与等方面内容,以期为中国旗舰物种的保护积累经验和树立典范。
本届秘书处成员单位包括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大自然保护协会、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云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山水自然保护中心、香格里拉高山植物园、上海浦东新区禾邻社区艺术促进社。其中大自然保护协会为2025年轮值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