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传承的
探索实践追逐
中篇
May
工作坊的第二站,我们到了兰纳传统智慧学校,见到了Chatchawal老师,他跟我们分享了自己做文化传承的故事。
从忽视到发现乡土智慧的价值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经济发展加快,如何让农村跟上时代变成了一个热门的话题。那时候刚刚从社会法律专业毕业的Chatchawal老师作为社区志愿者来到社区,接受了现代科学知识的他和大部分年轻人一样,觉得乡村很无知、落伍,因此每个月给村民开展培训,教他们怎么用农药、化肥,养新品种猪。5年后项目评估,村民反馈压力很大,还存在很大问题,追问之下,才知道这些问题和压力竟是项目来了之后才产生的。那时候起,Chachawal老师开始反思,重新向社区学习,了解他们相信的各种东西,发现乡村的智慧远比想象的要多的多。这些本土智慧涵盖历史信仰、生产方式、社会关系、自然资源管理各个层面,这也是社区发展的根基。而乡村发展应该建立在本土智慧的基础上。
传统文化探索实践
以平等和相互尊重的态度开始工作
关于外部协作者与社区的关系,Chachawal老师说“村民知道很多,但不清晰,我们知道的少,却很清晰;村民知道社区内部的事情多,外部的事情少,我们知道外部的事情多,社区内部的事情少。我们与村民之间有一道认知的鸿沟,是因为我们的想法有问题,如果以平等的视角工作,这个鸿沟就可以跨越,我们就会收获很多。如果不平等,我们的关系就会紧张。所以我们需要跨越这个阶段,以平等的视角、相互尊重的态度开展工作。在协作社区时,多讲讲生活的事情,把我们的想法讲给社区,也听他们的想法。”很多时候我们做不好项目,是因为我们以项目需求为切入点进入社区,目的性太强,而不是以社区整体的想象开展工作。
△Chachawal老师分享兰纳传统文化探索实践
寻找社区发展新道路
为了陪伴乡村发展,Chachawal老师和村民一起回溯社区的历史、信仰,回看以前的生产方式、社会关系、与自然的关系。跟村民一起看见现代化冲击下,社区发生的变化:人们从顺应尊重自然变成征服自然,希望将自然资源变成金钱,导致对自然资源的索取从够用就好变成大面积砍伐、种植;邻里之间从互帮互助的大家庭变成各过各的甚至相互竞争,社区变得不再团结;从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变成购买和消费外部生产资料和产品,这也导致人们从追求努力创造变成了赚更多的钱。跟村民一起思考我们希望的未来是什么,希不希望继续这样的生活?如果不想,则需要跟村民一起寻找一条新的道路。寻找新道路的过程,既要找回社区过去的一些东西,比如与自然相处的方法、让社区团结起来的方法、自力更生的生产方式,也要汲取现在生活中有帮助的,比如通讯网络让社区交流更方便、现行有力的政策等,“不沉醉于过去,也不沉迷于新事物”,走出符合社区整体期望的社区发展之路。
兰纳智慧学校体验竹编手工艺
兰纳传统文化智慧
兰纳(1292-1558)是泰国历史上一个曾经控制泰北地区的王国,也是泰族最早的一个强大的政权。在泰语中,“Lanna”意为“百万稻田的王国”。清迈,作为兰纳王国的都城,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回顾经济危机期间,城市的资本家和商人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而农村地区的社区只受到了轻微的影响,他们可以幸福地生活,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原因就是以“当地兰纳知识和智慧为基础生活。
兰纳传统智慧学校的手工艺品
兰纳传统文化传承探索实践
28年前,Chachawal老师开始了兰纳传统文化传承的探索实践。第一年围绕食物、药品、衣服、手工艺四个基本生活需求开展了4天的培训,发现参与的基本上是老年人,为了让年轻人更多参与,第二年增加了表演、比赛的形式。后来有人问在哪里学习,启发了他成立学校的想法,兰纳智慧学校应运而生,成为Chachawal老师兰纳传统文化探索实践的载体,也产生了第一批30位志愿老师。截止目前,兰纳智慧学校每年开展3期,每期2个月,向希望了解和学习兰纳文化的人群开放学习机会,学校仅向学生收取少量费用用于日常运营,教学的老师均为义务教学。在此次行程中我们有幸拜访了2位教学胜利鼓的老师和1位教学兰纳舞蹈的老师,参加了向兰纳传统教师“Wai Kru Pu Jan”表达感激之情的仪式,看到学校中除了长者,还有很多的儿童青少年,大家依据自己的兴趣学习和传承兰纳文化,过程中他们不仅获得心灵的满足,也交到很多的朋友。
兰纳舞蹈老师分享自己的故事
兰纳胜利鼓助教老师分享自己与胜利鼓结缘的经历
传统文化与个人根基
提到传承不得不说个人发展,Chachawal老师说我们每个人都要找到自己的根基,这样我们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不会被外部的诱惑所干扰。这根基可以从“我的家族渊源,我出生地的历史,我相信什么,我们希望和他人保持什么样的关系”中去找寻。他说如果我们偏向西方的东西太多,就会丧失本土的,我们要学习传统文化根基,也要对世界中发生的事情保持审慎的态度,建立自己的价值系统,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Chachawal老师分享兰纳文化
相信
新一代的力量
下篇
May
工作坊的最后一站,邀请了泰国志愿服务网络(全称Tai Volunteer Service,简称TVS)的Supawadee老师进行分享。
TVS始于1980年,作为第一代志愿者,Supawadee老师曾经担任了两届TVS的主任,现在作为顾问继续在TVS工作。她23岁毕业后,就作为志愿者为妇女员工工作,已经在NGO工作了30多年。TVS相信新一代的力量,希望为新一代创造一个通过志愿服务获取知识与技能、回馈社会的成长空间。他们开展了人权志愿者、返乡建设志愿者、公民志愿者、社区风险防控等多个项目。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生命项目(Life Project),项目通过网络和自媒体征召志愿者,并进行电话面试,选择哪些具有同情心、希望做事的新一代,通过培训,帮助新一代澄清自己希望的图景,找到现实问题和产生的原因,寻找解决方法,同时,为新一代提供半年的资助和小额的启动资金,支持新一代根据个人、社区资源开展项目实践。此外,在项目实践过程中,还为他们提供导师进行持续的跟踪和支持,组织针对不同需求的培训和同伴支持活动,通过在做中学,培育具有社会奉献精神的新一代。目前TVS有130个志愿者在130个村工作,覆盖泰国30个府。有的志愿者已经慢慢被社区接受,参与了地方选举。TVS负责陪伴的导师都是之前TVS的志愿者,他们与被陪伴的对象,有相似的经历,知道TVS的流程和核心价值。最重要的是导师之间、导师和机构之间相互支持,Supawadee老师说,“他们不是一个人在支持,而是一个机构在支持”。
Supawadee老师分享TVS新一代培养实践
尾声......
29日,工作坊在复盘总结之中画下了句号,参与协作的Ja带领大家回顾了整个工作坊的行程,用“问题-原因-愿景-路径”总结了每个拜访的社区,韦帆和窦虹带领大家用“态度(心,attitude)-技能(手,skill)-知识模型(脑,knowledge)”整理了工作坊的收获,这些收获中,除了各种工具、技巧,最触动的是Chomchuan老师、Chachawal老师、Supawadee老师他们迎难而上、积极反思的探索实践,也是他们将个人的理想与社区的理想融合,长期坚持自己事业的笃定,更是他们在社区工作中向村民学习,与村民建立平等尊重对话关系的态度。8天的行程,每个人都满满收获,相互之间也建立了链接,彼此相约后续的聚会和实践。我们也相信在国内也有很多像Chomchuan老师、Chachawal老师、Supawadee老师他们这样的实践者,未来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大家更多地互相连接、彼此学习,在这份社区事业中一起实现自我价值,为社区和谐、文化传承贡献力量。
Ja带领参与者回顾工作坊的活动
窦虹带领参与者用“态度技能知识”模型总结收获
参与者收获分享(节选).....
润:
主要的收获:1)各种各样的工具(四圣谛、四元素、AKS),这些工具都是非常好的去反思我们自身工作不足的工具,同时也是在开展社区具体工作中可以用到的工具。未来的社区工作中,也会带着村民尝试使用这类分析工具;2)主体性建设。理解和尊重社区,相信社区有力量去解决社区的问题,我们的身份只是协作者。
Yuan:
思考和启发:不论社区还是学院,村民和参与者秉持着信仰、互相支持、不断实践,由此发展出的共同行动的模式和力量是推动这一群体持续向前走的重要因素,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都在强调“同伴”。当看到了这样的力量,对于社区、对于同行,我们可以如何同行、如何组织,是可以结合各自的实际继续探讨的方向。准备开展的实践:在项目社区挖掘属于TA们精神力量的部分,思考村内不同代际的人可以如何有效连接起来,推动代际间的合作。
Hao:
这次走访了“可持续农业社区研究所(ISAC)”,了解了泰北地区支持可持续农业的基本状况。明白了有机农业不只是农业而是一个对“当地社区问题”认识的问题。其中印象深刻的是对新一代年轻人进行有机农业相关培训,发掘和培养有机农民领袖的工作,启发我去思考在推动社区工作的时候青年人的重要角色,特别是青年人网络化的支持使得这个事业具备可持续性。还有感受深刻的是,发展产业经济并不能成为社区发展的目的而是其中的手段。美达的经历让我看到了一个样本,就是人们在应对工业化、消费主义、文化消亡带来的危机时,如果能够留住社区、留住年轻人和我们的文化就有了许多可能性和主动性。还有看见了在兰纳智慧文化的包容下本地人和外来人一起形成了文化的守护传承,也启发了我们在社区可持续生活的推动中除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回到我们的生活中使用这些文化,活态的文化才能通过这个智慧去启发更多的人。
Xian:
之前我觉得自己就是本地人,无需入聆听社区里的声音,不需要了解本社区的根,在听了Chatchawal的分享以后,才打开了新世界,知道自己在将来的工作中如何与村民沟通。也对工作和生活有了新的态度,不要太过着急,不要浮躁,可能我在平时开展工作的时候太过得到结果,希望以上的点能帮助我在今后的日子里有自己的思想,思考出属于自己开展工作的方法。
ZZ:
这次培训的参与伙伴有做社区也有做社区保护的,参访的社区也有从有机农业、传统文化、青年发展等角度切入工作的,让我看到在农村社区做生态保护其实也是农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部分,当社区里的人意识到自己需要一个宜居的环境、可持续的生活方式,生态保护就已经融入他们对待环境的方式当中、体现在每个人日常生活。当农村社区受到现代化的各种冲击,他们对待环境的方式转变、面临的发展与保护的矛盾其实就是传统与现代如何融合的问题,传统文化的传承在这时就显现出重要的价值引导作用,生态保护价值观也包含其中。这让我更理解了深耕在农村社区做的社区经济、养老等社区发展工作,其实跟有机农业和文化传承一样都是一种发展人的工具。
也很感恩能看到察察万老师这样初代社区工作者的经验分享,让我对工作者与村民/社区的关系有了更多的思考。未来想在文化和生态角度更多学习、了解工作的村子,尝试重新建立自己与村民、村子的关系,也看看如何基于村子建立与青年的关系。
婕:
理解社区和探索自然工作坊系统呈现了泰国机构与社区在可持续生活领域的实践智慧,为我带来极具价值的启发。在ISAC,本土化智慧与生产消费体系的深度融合令人印象深刻。其通过培训、社群建设与市场对接等实践,形成了可落地的社群发展方法论。美塔村的有机农业实践,则展现了精神赋能的重要性,其多维互助机制与本土化发展路径,让我重新思考可持续生产的内核与价值。兰纳智慧学校以传统文化为根基,构建起稳定的文化传承模式。这启示我们,需以批判性思维融合传统与现代,在平衡个体与群体发展中,探索共生之道。TVS的青年赋能体系以“改变因子”驱动社区变革,通过“learning by doing”理念与去中心化协作,为青年成长搭建可持续平台,也让我认识到社会信任与创新发展的关键意义。结合ZAI的分享,这些经验更让我深刻理解文化信仰对可持续发展的根基作用。
我们在后续“润物花园行动”的实践中,要以循序渐进和平衡包容的态度推动共生发展,既要借鉴体系搭建的方法论,构建志愿者与在地群体深度融合的参与机制,又要立足宏观视野与微观细节,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中把握事物本质规律,将传统文化内核融入社区花园这一可持续空间形式,赋予参与者更多精神内涵。回归到实际工作中,我们将以空间为载体,聚焦人的深度融入与理念共识的凝聚。一方面,精准把握可持续生活目标人群的共性特征,通过搭建展示平台、优化工作坊内容,增强参与者自信;另一方面,持续探索“心、脑、手”协同的实践路径,善用理性思维剖析现实痛点,创新技能传播方式,推动可趋势生活理念在社区落地生根,让社区花园真正成为承载多元价值、激发居民活力的共享空间。
最后,感谢社区伙伴(香港)北京代表处对本次工作坊的支持,感谢整全生活与学习网络协会(Holistic Living and Learning Network Association ,简称HoLLA)提供的协助,感谢各位伙伴的投入和参与!期待下次相见~
参与工作坊的伙伴合影
文 ▏魏志娇
图 ▏魏志娇、奚霄娅、窦虹
排版 ▏祝芳敏
审核 ▏奚霄娅、窦虹、谢寅峰
关注我们,关注公益事业......
微信号丨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
新浪微博丨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