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是“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Harmony with natur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呼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创和美永续之路,进而推进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治理新进程。在即将到来的日子里,云小绿与大家分享两大喜讯:
2024年8月,德钦巴美公益保护地红外相机首次拍摄到雪豹!2024年9月,德钦巴美公益保护地红外相机首次拍摄到棕熊!
这是继2021年11月拍摄到金钱豹后的再一次重大发现!此次雪豹的发现,亦是该地区首次记录到雪山之王雪豹和雪山精灵滇金丝猴同域分布的地区,表明它是我国雪豹迁移的潜在通道,也再次表明该区域具有较高的生态系统完整性。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兽类生态与进化研究团队专家表示:生态系统是自然界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其中不同生物物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组成的复杂网络。在这个网络中,顶级掠食者处于食物链的顶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具有重要影响。它们的出现表明一个地区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尤其多种顶级捕食者都出现在同一区域。近年来,长期监测结果显示:巴美保护地的雉类和鲸偶蹄类动物无论是在巡护过程中直接观察,还是红外相机记录的影像资料,出现频次和数量都在增加。顶级捕食者(豹、雪豹)通过捕食猎物(食草动物、雉类等)调控食物链中低端物种的种群数量,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因此,保护和维护这里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掠食者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物种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仍需要进一步监测不同营养层级间的动态变化,做好保护宣传和人兽冲突的防御宣传工作。
德钦巴美公益保护地(以下简称“巴美保护地”)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佛山乡巴美村。据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提供的数据,巴美滇金丝猴种群数量约150只,此外还分布着林麝 、黄喉雉鹑 、黑颈长尾雉、中华鬣羚、狼、亚洲黑熊、岩羊等国家一级和二级野生保护动物。
☝林麝/图 德钦巴美公益保护地
☝岩羊/图 德钦巴美公益保护地
为汇聚更多资源,更有效地推动巴美滇金丝猴种群及栖息地环境保护工作,2019年,绿基会在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德钦分局的指导下,通过上海蚂蚁森林生态绿色发展基金会资金支持,启动巴美保护地项目。保护地面积约65平方公里,涉及巴美村9个村小组,现已实施六年,旨在赋能在地保护组织德钦县白马雪山社区共管协会和佛山乡巴美村塔玖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通过与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等单位共同开展科学监测、社区参与和可持续化利用自然资源等保护行动,促进滇金丝猴种群的健康增长及提升猴群的生存质量。巴美保护地采取政府授权监督、社区为主体、社会力量多方参与的保护模式,多年来取得了明显成效,为自然保护地外的区域的有效保护提供了示范经验。2024年,巴美保护地入围“OECMs中国潜力案例”。
☝保护地风景/图 塔玖协会
☝OECMs会议期间与其他保护地交流/图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塔玖协会鲁茸达瓦上台领取证书/图 塔玖协会
关于我们
绿基会自2008年成立以来,17年来一直秉承“保护生态环境,共创美好生活”的宗旨,始终坚持贯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文明理念,始终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核心业务领域之一。在相关政府部门、爱心企业、社会组织、爱心网友的支持和帮助下累计筹集善款1.8亿元,围绕濒危物种保护、关键生态区域植被恢复、林业碳汇项目实施与开发、农村社区可持续发展、水资源保护和环保宣传等方面开展了272个公益项目和活动,绿化荒山11.4万亩,保护珍稀物种17种,保护足迹遍布云南省内16个州、市,并拓展到四川、贵州及老挝,直接和间接受益人数超过25万。
☝塔玖协会鲁茸达瓦上台领取证书/图 绿基会
近年来,绿基会各保护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和成效:由云南省商务厅支持绿基会开展的老挝跨境亚洲象保护区域贫困少数民族村寨生态示范村试点项目入选CBD-COP15《生物多样性全球案例集》;与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多家会员联合开展的滇金丝猴栖息地廊道修复项目被录入CBD-COP15《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开展的2个社会公益保护地进入《IUCN-A stocktaking report on other effective area-based conservation measures in China》(关于其他有效的区域保护措施的盘点报告),4个相关社会公益保护地入选在CBD COP-16展示的《中国首批潜力OECMs案例》。
☝绿基会代表参加COP15/图 绿基会
绿基会将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社区可持续发展等领域持续深耕,为助力国家战略计划如实现双碳目标、气候变化应对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协同治理以及30×30目标、乡村振兴和社会组织国际化等持续发力,共同守护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人与自然永续发展贡献力量。
图文 ▏杨红映
排版 ▏祝芳敏
审核 ▏奚霄娅、贾远、谢寅峰
微信号丨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
新浪微博丨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