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选择:

图文资讯

实习生视角 | 心向原野

2025/1/13 11:55:00

缘起


   很早以前,自己便与自然、生态保护发生着某些联系。小时候,每逢秋天,我总是会去山里面捡拾几片五彩缤纷的落叶夹在书本里。可是,当叶子干枯后便总是不经意破碎掉。那时候在想:如何才能留住叶子呢?形状依旧,颜色依旧;每逢周末,我会和小伙伴们去摘野草莓、打野菜、捉螃蟹、放牛、割草……那时候我们的小山村有小溪、贝壳、锦雀、野鸡、兔子……但是,现在河流干枯了,鸟儿的叫声也少了,田地里的农药瓶多了,山谷里还有大片的垃圾;上了大学,我加入了一个生态保护的社团(小绿窝资源环境协会),我们曾经开展过用可回收的物品兑换绿植,去黄河边开展清洁行动、在动物园中义卖等活动。后来在云南连心社区照顾服务中心实习的时候,从一个大哥那里了解到社区伙伴这个组织,通过公众号、书籍学习到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民间本土知识、在地青年的陪伴与赋能等知识。在墨江的经历和体验也加深了我对于村庄与自然的感知,因此2022年的那个暑假,我在家乡拍摄了很多关于村庄、自然、生活的视频。再后来,要说和生态保护领域相关的经历便是来到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实习。

欢乐


   在绿基会实习的日子里是欢乐而轻松的。这份欢乐来自于体验。2024年7月28日,我和小余去了兰坪的箐花甸湿地公园,还参观了苗圃;8月8日——9日,我和谢哥在大理的桑园河;8月12日,我们基金会的所有人在东川种树,还去了二海草甸;8月13日,我们在轿子雪山;11月3日——9日我们在怒江泸水。如果不是在绿基会实习,我想我可能也没有机会去这些地方感受美丽的风景。柔软的云朵、蓝蓝的天空、蒙蒙的云雾、纵深的峡谷、漫山遍野的花儿、宁静的乡村、特色的建筑、温暖的人、美味的食物……

图片拍摄:谢寅锋

    绿基会的大家都很和善。要用简简单单的几个词语描述他们是很难的,但是总有很多画面出现在我的脑海中。在奚姐那里,我总能感受到一切问题都可以处理,而且她总是以饱满的精神迎接每一天,用心地对大家付出。更令我感动的是当我和她说起我要结束实习的事情时,她让我按照自己的时间和计划来安排,并且我遇到困难或者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可以给她打电话;窦虹老师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她的严谨了,每次我撰写的文章,她会仔细地帮我检查,并且指出修改的部分。我记得我们在植物园里看了好多种植物,她像一本植物百科全书一样;一直以来,远姐都是那么可爱,但我感受到更多的是她对于生活的美好与纯真。每当需要请我帮忙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她总是提前询问我的时间安排和意愿。不论多忙,她总会先肯定我的付出与努力,然后再给予我建议;我还记得第一次和谢哥去大理开展桑园河植树的启动仪式,原本想着我应该要买好我和谢哥的车票、订好酒店再去报销的,但是他却帮我买好车票并对我说:“你刚实习,还没工作,怎么能让你来买这些呢?”每当我在工作中遇到不明白的事情时,他总是耐心地回复我,并且对我所做的工作给予很大的肯定与鼓励;和蔡姐一起吃饭、聊天,以及锻炼的路上,太阳暖洋洋地照在我们的身上;瑶姐的眼睛水灵灵的。我们去吃涮菜、炸洋芋、炸蘑菇,一路上很潇洒;志娇姐带我探索了新大陆,一个隐秘的花园,花园里有各种植物,还有一些果树。每次听她汇报工作内容以及分享观点时,我总是看见更多的东西;当我和红映姐在健身器材旁运动时,她对我说:“巡护员知道很多动植物,还有一些神话传说的故事,最难得的是他们总是谦虚地学习。”我觉得她在闪闪发光,那么平和;翔哥是有点喜剧天赋在身上的,他总是不经意间就给大家带来很多欢乐;直到现在,我还记得第一次加浩哥微信时,他有点懵的感觉,总感觉他和我一样,不善言辞。和芳敏姐认识已经三年了,因为不熟悉工作,好多次我都发消息麻烦她,但是她从未抱怨,还对我说了很多工作中的注意事项。在她眼中,我是很棒的!在这样的支持中我对自己更加自信;和素瑗、小余能够一起在绿基会实习,是我们共同的幸运,希望我们都能够更好。


收获


第一,开始接触更多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相关知识。在制作视频、运营微博的过程中,我认识了更多的动物,例如滇金丝猴、巨松鼠、中华鬣羚、中缅灰叶猴、白鹇、黄喉貂、白腹锦鸡等。当我看到这些小精灵在山林里吃美食、跳跃、嬉戏,我的心情也变得生动起来。在植物园中,听到窦虹老师叫出那么多植物的名称时,我也有意识地记录;

第二,掌握了在腾讯公益平台披露项目进展、在慈善中国平台备案项目的方法;

第三,可持续生活的理念更加深入。我有意识地使用杯子是有一天,我给向老师递矿泉水时,她对我说:“我带了杯子。”去“零食很嗨”的经历导致我拥有很多他们的包装袋,也许一开始,我可以背着双肩包或者拿上自己的帆布包来装零食。其实,有些东西我本可以不用购买,我的消费欲望好像比以前更浓烈。我想我应该朝着物质简单、精神丰富的生活方式朝前走,追求健康、快乐、有意义的生活;

第四,对自然、生态的保护最终要回到人和社区发展层面的思考。社会工作有一个词叫“人在环境中”,一开始,我对它的理解是——一个人的成长、行为方式与他所处的环境有关,这个环境包括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等,没有环境,个人的自我成长也就没有土壤。同时,环境也离不开人,环境也是随着我们的生存与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但是,除了社会环境,人也处于自然环境中。从一开始人们依靠自然环境获取资源来解决生活贫困的问题到由被刺激的消费需求导致的环境污染,我们的生活与自然环境是密切相关的。除此之外,人与自然环境的联结会使心情变好,从而有利于保持健康;

第五,对生态守护者的思考。龙勇诚老师曾经做过一篇演讲:《我把偷猎者变成保护者,却担心他们老无所依》,这两位猎人朋友是张志明、余建华,龙勇诚老师曾说:“我有退休工资,衣食无忧,可是他们呢?他们啥都没有。”;在一位大学的教授激动地和一位乡村视频拍摄者说不要退缩、不要害怕、一定要坚持拍摄、坚持记录时。陈学礼老师心里五味杂陈,因为拍摄者不仅要照顾母亲,还要考虑庄稼种植,还有生活,面临的困难实在太多。陈学礼老师说:“如果因为生活所迫,实在坚持不下去,就暂时放弃吧,既不必在意别人的看法,也不必为文化的急剧消失而没有被记录下来感到遗憾。文化变迁是常态,影像记录只是文化变迁中的一个偶然事件。”在“滇金丝猴巡护员技能培训暨竞赛活动”中,我对巡护员及其工作有一点点了解,他们在巡护过程中要忍受各种风霜雨雪、受伤的同时,也会了解很多动植物的知识,拥有陪伴山林里动物的温暖故事。他们在用自己微小的行动和经年累月的坚持一如既往地在生态保护这个领域努力。“滇金丝猴巡护员技能培训暨竞赛活动”、“滇金丝猴巡护员影像赋能行动”、“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站长计划”等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让社会看见巡护员的工作与付出的同时,也让巡护员看到更多的可能,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联系我们 · CONTACT US
联系电话:0871-65018953     传真:0871-65018953
机构地址: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西昌路中央丽城2期8幢1703
关注我们
Copyright © 2024 云南绿基会

滇公网安备 53011202000923号

关于我们 | 公益项目 | 筹募捐赠 | 联系我们
滇ICP备12002087号-3  技术支持:意酷网络
网络备案 滇ICP备12002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