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选择:

资讯中心

民间机构参与气候治理故事

2019/12/17 10:42:00

中国日报12月13日电 由智利和西班牙共同主办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五届缔约方会议(COP25)已于2019年12月2日在西班牙马德里正式开幕。由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简称民促会)、世青创新中心联合主办的边会——民间机构参与气候治理故事于12月13日在中国角举行。本次边会专注于探讨民间组织参与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最佳方式,来自不同地区的代表们分享了各个区域民间参与气候变化的故事,探讨民间组织如何在气候变化议题上进行传播。

来自民促会秘书长赵大兴介绍了民促会近些年所做的工作,并分享了民间组织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以下建议。“应对气候变化基于对自然的尊重,我和同事们都尽量绿色出行乘坐公共交通,我们来自不同的文化和生活环境,相互之间不可能充分理解,因此需要在平等的基础上加强沟通交流与协作。在未来的几年里,民促会将在东南亚、非洲、中东欧开展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可持续农业、企业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活动,希望能与朋友们一起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而努力”。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UNFCCC)的气候雄心项目负责人Claudio Forner参与了边会并致辞,并在发言中提到:2020年是各国政府根据《巴黎协定》提交经修订和改进的国家行动计划的年份,对于实现《巴黎协定》的核心目标至关重要,民间组织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UNFCCC观察员的数量在逐年上升,在推动公众参与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民促会国际部副主任李夏洁介绍了中国民间组织开展气候传播方面的挑战。她说:“民间组织如何在国际平台以更贴合国际气候变化传播语境的方式开展活动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迫切需要提升面向国际社会讲故事的能力。因此,民促会与能源基金会合作,开展了一系列中国民间故事的收集及撰写工作。我们邀请了专业的撰稿人到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地区,开展实地考察并撰写故事。在我们的故事中,看到中国各个地方适应及减缓气候变化的努力。在青海,牧民要面对雪豹的威胁,还要适应气候变化造成的草地质量恶化。在云南大理,农民在当地政府及民间组织的帮助下,转变了农业种植方式和种植技术,提高对气候适应的能力。在四川卧龙大熊猫国家公园,民间组织、学者与政府一同挖掘传统乡土智慧,开展有助于气候变化减缓的农业和文化项目。在四川平武县,根据气候、群落和生物多样性(CCB)标准,政府和民间组织一起实施了多个林业碳汇项目。“

来自云南的周玖璇博士介绍了在当地社区开展的农村农业气候变化适应工作。“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大话题,科学上复杂且难以理解,在实践上应对气候变化困难重重,策略千万条,眼花缭乱,其实办法就一条,人人参与,个个动手,从身边小事做起,未来就有希望。我们做的一点小事就是秸秆的综合利用。在大理洱源县,我们和地方政府通过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科学试验、社区示范和应用推广将农民的生计、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与产业转型共同纳入气候变化适应与减缓的范围。过去几年,中国政府在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节能提高能效、控制非能源活动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碳汇等方面都在采取行动。无数个像洱源县这样的村落都在国家政策的变化激励下不约而同的参与到这场应对气候变化的“大合唱”中来。”

来自德国的机构性别与气候变化——女性和气候正义的项目专员 Isadora Cardoso也分享了女性与气候正义在印度、印度尼西亚、南非和墨西哥的城市社区推动女性参与决策的故事。她介绍道:“我们通过对城市女性进行赋权,社区及国家的层面的决策者听到女性的声音。”

接下来,在联合国亚太经济社会理事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司(ESCAP)的环境事务官员Aneta Nikolova引导下,来自能源基金会中国办公室策略传播项目主管黄玮、中外对话首席执行官伊莎贝尔希尔顿、中国连锁经营协会(CCFA)可持续消费推进部主任王文华、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贾远就“民间社会如何动员公众参与”展开了讨论。

黄玮分享了对民间组织参与气候公众传播重点挑战和领域的观察。她认为,中国民间组织需要在气候变化传播方面有自己的策略,在叙事角度和传播方式上多和国际同行交流,更用针对性地让我们的中国故事补充全球的传播建设。在本土,我们的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可度高,认识却不深入,在传播者方面科学家作为气候变化第一传播者的参与不突出。而社会组织努力的方向,在于通过链接各传播者,通过多样化、区域化的气候变化传播,增强公众的意识和参与程度,这样也能提升中国和其他国家自主贡献的参与度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信心。

伊莎贝尔希尔顿在发言时说:“只有当气候传播触碰到人们的情感和心灵的时候,这样的传播才是最有效的。比如英国公众对塑料垃圾问题的重视,很大程度上因为《蓝色星球》中触动人心的影像和故事。”

王文华分享了推动绿色消费的故事。CCFA有着众多的连锁经营商的会员,在社区及商业的推动绿色消费可持续发展方面走出了自己的道路。最近,他们和碳管理软件和咨询服务商“碳阻迹”合作研发出一套为众多零售企业使用的会员体系,在这套体系里,每个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相应的碳排放都会被记录下来,理想的模式是会员们通过低碳消费行为积分并兑换奖励。文华也总结了CCFA通过每年举办的“绿色可持续消费宣传周”这一公益活动,积极响应政府推动绿色消费的号召,带领连锁会员企业参与公众教育与宣传,充分发挥连锁企业上联供应商,下联消费者的独特优势,所开展传播的方式:“主要分为两层:一端通过连锁门店,推广绿色可持续的认证标识产品,让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提升负责任消费意识与理念,另一端走进社区,与相关机构合作,引导绿色生活方式的认知与实践。同时也致力于推动零售企业实施绿色采购,提升绿色供应链建设的工作。”

贾远也分享了“腾冲原住民改变靠山吃山的传统发展模式”的故事。林业碳汇和社区可持续发展都是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工作。早在2005年云南省首个清洁发展机制小规模再造林景观恢复项目便在腾冲启动实施。该项目是一个实现森林生境恢复,吸收二氧化碳温室气体,造林富民三重效益的碳汇项目。2012年,项目获得的部分碳汇收益在绿基会的主持下直接以赠款的形式回馈到了参与项目的社区和农户手中。2016年,绿基会又受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的委托,承担了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森林经营碳汇示范项目的开发,选择腾冲为示范点,按照《森林经营碳汇项目方法学》的要求及标准在腾冲市境内将4万5千余亩有林地开发成森林经营碳汇项目。有了前期林业碳汇项目的铺陈,2018年,在香港长春社的支持下,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与腾冲市林业和草原局、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等相关机构再度合作,在腾冲市芒棒镇大蒿坪和横河两个自然村开展了“保护区周边区低碳生态示范村项目”,以降低保护区周边社区居民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尤其是对薪柴的利用,通过能源替代,让原住民参与到减缓气候变化的进程中。具体包括放弃土灶改用节柴灶、充分利用太阳能设备,这样一来,既减少了村民的能源开支,也减少了大气碳排放。

贾远说“云南是个多山且多民族的省份,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地形和多样的气候,使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生物多样性和人文景观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在生物富集的区域内,生活着大量以来农牧业和林业为生的原住民,他们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高。如何能够转变他们对能源依赖的传统模式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因而在兼顾当地社区文化传统和环境保护需要之下,设计和践行了包括能源替代、社区生计发展和环境教育协同的低碳生态示范村项目。以腾冲项目为例,在项目补贴下,重楼种植和蜜蜂养殖等健康的林下产业为村民提供了增收的途径,减少了村民对森林动植物资源的直接利用。据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调研统计,项目实施后,按高黎贡山保护区监测的活立木出薪柴率进行折算,每年每户平均节约4方薪柴,仅大蒿坪村一年即可节约近350立方米的活立木和8000-10000平方米植被,良好的高保护价值森林免于被砍伐。我们将继续深耕环保事业,延续好林业碳汇项目,做好森林经营,同时兼顾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社区可持续发展。充分学习和利用先进的方法论进行实践,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基础上,努力巩固和恢复云南现有的自然生态,从而一方面减少因森林砍伐和农业活动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另一方面也着重提升自然生态系统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进而为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尽绵薄之力。

一位来自非洲的代表对故事主人公贾远带过来的“腾冲原住民改变靠山吃山的传统发展模式”的故事非常感兴趣,她说:“我们也做一些社区发展工作,如何让社区居民建立起对民间组织信任,是非常难的。很多社区有着不同的地域文化,和居民打交道需要尊重他们的传统。“

一位印度尼西亚的代表提出了如何向公众传播相对负面的信息,如关闭煤电厂会导致社区居民失业的问题。伊莎贝尔希尔顿对此问题进行了回应,她提出:“成功的传播必须基于诚实和信任。低碳转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负面故事,比如一定时期内就业机会的丧失,避而不谈并没有用,重要的是清楚展示长期的趋势和未来的愿景,让人们意识到这些负面影响只是暂时的。比如,失去眼前的就业机会,但只要转型顺利,不久之后会有更多、更高质量的就业机会出现。“

来源:中国日报网

联系我们 · CONTACT US
联系电话:0871-65018953     传真:0871-65018953
机构地址: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西昌路中央丽城2期8幢1703
关注我们
Copyright © 2024 云南绿基会

滇公网安备 53011202000923号

关于我们 | 公益项目 | 筹募捐赠 | 联系我们
滇ICP备12002087号-3  技术支持:意酷网络
网络备案 滇ICP备12002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