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选择:

资讯中心

澜沧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咨询会之科学决策支持

2012/8/27 22:54:00



2012年6月29-30日,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联合举办了澜沧江流域(云南段)生物多样性保护咨询会。以下为咨询会议题之科学决策支持的相关内容。


专家报告、分享


杨宇明:澜沧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


首先,来自云南省林业科学院的杨宇明院长介绍了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及其生物多样性和保护工作现状,分析了流域内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威胁因子。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是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其生物多样性丰富程度位列世界第2位。澜沧江流域处于青藏高原、中南半岛与东亚季风区的交汇过渡地带,垂直高差大,有现代冰川、高原、森林、水系河川、高原湿地、岩溶、丹霞地貌和农业生态景观等多种景观类型,以及干热河谷灌丛、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暖温性针叶林、寒温性针叶林、硬叶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高山灌丛、高山草甸、高山流石滩等10多个生态系统类型。


流域分布有11,000种维管束植物,其中5079中属中国特有,2910种属澜沧江流域特有。有陆生脊椎动物830种,其中兽类120种,鸟类560种,70余种爬行类,80余种两栖类,170种鱼类,约100鱼类种属澜沧将水系所特有。就澜沧江流域滇西北段(德钦-云龙)来说,该段仅占中国国土面积的0.6%,但拥有的维管束植物就占中国维管束植物总数的40%,拥有的动物种类占中国动物种的25%。


同时澜沧江流域还是青藏文化、中原文化和东南亚文化的交汇地带,流域内的文化多样性也非常丰富,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居住着包括藏族、纳西族、白族、傈僳族、普米族、彝族、傣族、哈尼族等90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41.8%。


中国及云南省已在澜沧江流域内建立了各级各类型保护区19个,并开展了大量的保护工作,但是,由于贫困、无序的开发、污染、水土流失、森林采伐与栖息地丧失、气候变化、非法打猎、入侵物种等,依然威胁着流域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杨勇:澜沧江流域投资建议


横断山研究会杨勇博士着重从澜沧江流域水电、矿产资源蕴藏和开发利用方面,分析了水电、矿产资源开发、次区域经济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资源开发对流域景观、生物多样性、人文等的影响,并提出了对于澜沧江水电开发的思考。


澜沧江-湄公河全流域干流总落差5167米,91%集中在澜沧江,仅在糯扎渡电站以上就集中了干流总落差的90%。水能蕴藏量9000多万千瓦,其中澜沧江3656万千瓦,下湄公河(不含缅甸部分)3700万千瓦。矿产资源方面,该流域为有色金属王国,从源头地区开始,分布着铜矿、铅锌矿、铁矿和多金属矿产,其中西藏玉龙铜多金属矿、云南兰坪铅锌矿是我国和世界著名的矿产地。思茅黄金矿、德钦铜矿、维西油页岩、西壁锡矿前景巨大。另外,澜沧江流域还是重要的盐产地。


杨勇博士认为,澜沧江矿产资源以及其有色金属王国的称号和其矿产资源的无序开发等问题,导致澜沧江景观和生态价值正在丧失,我们必须要重新审视河流的生态功能。


王昊:青海三江源科学保护和决策支持


北京大学自然与社会研究中心王昊博士,分享了其在青海三江源开展科学保护和决策支持的方法及经验,提出保护科学决策应起的作用为:(1)制定底线,如零物种灭绝、旗舰物种分布区不退缩、独特的生态系统不消失、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降低阈值等;(2)支持保护区和社区保护地提高保护管理成效;(3)组织草根和公众社会开展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等。


分组讨论


参会人员分三个小组,展开对澜沧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需要的科学决策支持进行讨论。


各组成员在介绍了各自工作现状及问题的同时,提出了澜沧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需要的科学决策支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以及生物多样性价值评估(王应祥、杨宇明、却建华、蔺汝涛、谢有能、杨育能等)


澜沧江流域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相对缺乏,除了下段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上段的东岸在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上做得比较好,开展了比较全面的本底调查外,其他区域,尤其是上段(德钦-云龙),从梅里雪山到碧罗雪山,这里除了国家公园外,一个保护区都没有,而且虽为三江并流世界遗产地,但该段西岸(怒江和澜沧江之间)几乎没有开展过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包括神山、生物多样性资源均不清楚;流域中段(大理-临沧)也缺乏本底调查,生物资源信息严重缺乏。


物种信息更新及数据库建立(闻丞、杨宇明等)


云南现有的重点保护动植物信息大部分是从国家保护物种的目录中摘抄出来的,几十年没有更新,利用这种目录划分的保护区,已经不科学。如绿孔雀的保护区里已经听不到孔雀的声音,不知道是否还存在。因此物种信息需要更新。同时建议在信息更新时,物种更新的数据中,不要只关注优势物种,对其他的有建设性的物种,也需要关注。与云南的专家一起,把现有的物种信息数据库建立起来。


关键物种及重要生态区域的研究


如以澜沧江流域的极小种群物种(滇金丝猴、4种长臂猿、旗舰鱼类等)保护为突破点,以此为突破点,从物种的确定--调查--保护,开展极小种群物种的保护专题;重要生态区域包括高原湿地、神山圣湖、洄游鱼类栖息地等,尤其是水生生物的保护和研究工作,现在还是一个空白;种质资源的保护研究;保护物种迁移的研究,如版纳小勐养的亚洲象,已经有七十多头大象离开原来的栖息地。该地区的生态并没有发生变化,大象为何会离开?


传统文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李旻果等)


如传统生产方式(刀耕火种等)与政府森林管理的对接;保护物种的保护性开发和可持续利用研究,解决保护与贫困矛盾。


水电、矿产开发对社区、环境、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和监测(却建华,杨勇,王应祥等)


澜沧江电站开发是最严重的,电站首尾相连,没有自然流水的区域,需要对流域内现行的和规划的系列水电建设、矿产开发对社区人及人文的影响、流域层面的环境影响进行研究和评价,建立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标准;对已经建好的,需要开展水、景观多样性、地质地貌、人文、生物多样性等建设后期的监测;电站建设移民问题的研究,如民俗文化消失、土地之间的冲突、社会矛盾等;根据保护目标建立水电、矿产开发建设的生态底线和可持续发展的标准;水电、矿产开发对社区、政府的反哺(生态补偿)政策;以及政府对企业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政策规定和支持,如矿山恢复的生物多样性标准。


沟通、交流、信息公开机制


政府与社会需求之间的沟通交流机制,以及社区参与保护的有效机制和方法研究,建立政府-科学家-保护区-新闻媒体-社区合作的网络和数据库,加强各方的交流,建立生物多样性普及计划,通过媒体更好地向公众宣传生物多样性及保护知识;流域内上下游国家的沟通与交流机制;建立澜沧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项基金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站;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体系建设和研究


蔺汝涛等提出保护区的主要功能为确保资源安全,加强机构能力建设和科研监测,为生态文明、经济发展和周边社区服务,但是保护区在开展相关工作的同时,面临着无法可依的局面,因此需要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和研究工作,对保护区执法及社区发展政策做出明确规定。


联系我们 · CONTACT US
联系电话:0871-65018953     传真:0871-65018953
机构地址: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西昌路中央丽城2期8幢1703
关注我们
Copyright © 2024 云南绿基会

滇公网安备 53011202000923号

关于我们 | 公益项目 | 筹募捐赠 | 联系我们
滇ICP备12002087号-3  技术支持:意酷网络
网络备案 滇ICP备12002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