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 作者:龚石华 摄影、编辑:小康
2012年6月29-30日,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联合举办了澜沧江流域(云南段)生物多样性保护咨询会。以下为咨询会议题之在地实践的相关内容。
专家报告
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项目经理姚守平 在介绍社会各界在澜沧江流域开展的保护工作基础上,重点从林业、气候变化以及农业三方面分析了澜沧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存在的机遇和威胁。姚指出,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主要面临的威胁来自于政府的产业发展规划,如低产林改造、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木本油料作物及林竹浆纸产业的发展等将导致天然林的砍伐和单一速生林的增加;农业生产方式及追求高产、统一耕作等产生的环境影响和农作物多样性、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等,以及气候变化气候灾害频发、水电矿产、电网、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使得农业和林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形势非常严峻。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何兵 分享了他们在开展康定木兰、普氏原羚等保护工作中,社区参与保护的案例。何兵说:当地社区是自然保护的主力军,但是他们需要外界的支持,如生物多样性知识培训、可持续的资源利用方式方法以及社区的生计发展帮助和指导等,以此才能让社区更好地参与到保护和巡护、监测工作中。
生籽生物多样性发展中心李旻果 分享了他们在版纳开展的在地实践工作。他们以家庭为单位介入项目,通过买下16亩橡胶林,选择有价值的物种来开展再造林项目,并使得新物种变成可量化的产值,以解决生计问题。
分组讨论
参会人员依旧分三个小组,展开对澜沧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地实践进行讨论。各组成员在分析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所面临的机遇和威胁基础上,提出了澜沧江流域需要开展的在地实践包括:
政府政策、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
制定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法规,并对原有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制定澜沧江流域水电、矿产开发生态红线和管理规划;制定低效林改造的生物多样性指标;开展森林可持续经营及生态产品价值化的示范项目,开展替代种植,减少对天然林的依赖;加强对水源涵养林的监管,建立水资源管理监测系统;开展矿山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工程;加强生态补偿工作等。
科学研究、物种保护
在开展上段和中段的本底调查;继续开展极小种群物种保护行动,研究物种濒危机制,并开展近地保护工作,建设保护小区,开展人工引种繁育及回归、退化生态系统的近自然恢复试验示范;以及旗舰物种栖息改造等活动。
社区参与和发展
在生物多样性丰富社区生计改善、能源优化、禁牧示范等,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建立社区共管机制。
宣传交流、媒体传播
举办系列研讨会及公众参与的活动(如影像保护自然,图片讲述故事),加强各方交流与合作;建立媒体与公众参与平台;开展环境意识教育和培训,包括对政府、领导的环保意识再教育等。